火草是哪个民族的传承?
火草是壮族、彝族的传承。
据丘北县文化馆收藏资料记载,早在明朝初期丘北就有壮族群众制作火草被,云南不生产棉花,当地群众要抵御冬寒,晚间就必须有保暖的被褥,于是,勤劳智慧的丘北壮家妇女就在山上寻觅发现了“火草”,壮语叫“满尾”的一种可以充当棉花用的植物。
火草,甘草本植物,多生长于土山,有些石山上也有。火草在春天发芽,冬天落叶,一般秋天是采摘火草叶的最佳时节,因为这个时候是火草的成熟期,被采摘所需的部份长得又白又软又厚,最适合用于编织火草被子。
每年的八月份,丘北勤劳的壮家妇女背上背箩到山上去采摘火草叶,采回的火草叶用水漂洗干净后装在簸箕里,然后趁水气未干透,从叶片根脚往下剔,剔时要小心,用力均匀,尽量把像棉花的部份完好的剔下,把剔下的叶片一张接一张的在大腿上搓成线,火草线的粗线要尽量均匀,织出的火草被才平整,要搓够一床火草被约需要十多箩火草叶。
把搓好的线随意地放在筛子里,然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。等干透后,才把火草线裹成线团。
织火草被时,用麻线为经线,用火草线在麻线上来回穿梭,但是由于火草线不牢固,聪慧的壮家妇女在织火草被时,穿三四次火草线就穿一两次麻线,这样织出的被子就又暖和又牢固,不轻易破损。织火草被用的麻线,也是采用本地自己种的贮麻,制作贮麻麻线的工序更是复杂,一般要经过砍麻→剔皮→去外皮→捻线→搓线→煮线(用草木灰)→洗线→晾干等十几道工序才能上架使用。要织一床火草被,工时无可计算,时间大约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。
现如今,火草被编织技艺最完整的当属丘北县锦屏镇小西笼村,村里的火草被是采用纯天然植物经过传统工艺精纺而成,一直延续着历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,是人类早期护身御寒的生活用品(被子)渊源流变历程的一个实例。它不仅是实用工艺品,而且是壮族传统文化的载体,它体现了壮民族祖先的智慧。
以前,火草被作为嫁妆及生活必须品,丘北县壮族村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民间自制的织布机,每家的妇女都会织火草被。近几年来,大量的棉被及踏花被占据了农村市场,壮家妇女图方便也都选择用棉被和踏花被,嫁妆也改成棉被和踏花被,加之农村人口增涨,开荒种地,火草的生存地减少了,很难采到大量的火草叶。所以,当地大部分妇女都不再织火草被。现在小西笼村还有年逾六旬的何美芬、何兰芬两位老人在织火草被,何美芬的女儿张小兰嫁到外地后,带去一些小西笼村的火草被向外地人乃至外国人推销,很受一些喜爱传统手工朋友的亲睐。
火草被不仅象征着壮族悠远的历史,心灵深处的情感,还是壮族历史文化的传统符号,也是壮族相互认同的标志。为了传承好火草被这一独特的壮家手工技艺,2007年以来,丘北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乡村,对火草被这一“文化遗产”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,通过积极申报,2009年8月,丘北县壮族火草被被云南省人民政府、省文化厅评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